港湾街道信用进农村工作推进方案

发布时间:2020-07-06   来源:荣成市

2019年,港湾街道按照市、区两级“信用五进”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新导向,建章立制,细化标准,以点带面,结果应用,重点在信用资源整合、信用信息应用、信用体系运行等方面下功夫,深入探索切合港湾实际、适合社会各个领域的信用管理体系,把建设社会信用体系作为创新社会治理、推进依法治理的重要抓手,实现“社会治理信用化、信用管理社会化”的建设目标,逐步将信用这个“软约束”打造成基层治理的“硬抓手”,构建起信用支撑、党群共治、志愿服务、智联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。2019 年,街道“慈心一日捐”捐款492371元,同比增长33%;共注册25个志愿服务队共计14333名志愿者,累计在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上发起活动383场次,参与20000余人次。

一、完善配套设计,强化制度保障。

一是建立制度体系。围绕解决社区治理实际问题,结合村规民约,将信用体系建设列入目标责任制考核,出台《荣成市港湾街道社区居民信用管理实施办法》和《港湾街道农村社区考核办法》,把街道年度重点工作、中心任务和发展要求纳入其中,针对社区、居民等不同群体和领域,分别制订考核标准和管理办法,形成了较完备的征信管理制度框架和标准体系。

二是提前征求意见。出台文件前,由各社区牵头,组织党员和居民代表等共同研究文件草案,通过入楼张贴2000余份诚信“明白纸”、街道层面召开6次专题座谈会等,征求各方意见和需求,为社区信用管理工作全面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。

三是内容科学合理。文件涵盖了新时代文明实践、环境整治、文明创建、治安稳定等11项正面行为,乱停车辆、乱搭乱建、经营扰民、寻衅滋事等6方面47条负面行为,涉及的内容均是社区和居民呼声最强烈的社区治理现实问题。

二、全方位多层次宣传,让信用意识深入人心。

一是快速化传播。街道配套文件出台后,围绕如何让居民知晓,让管理制度落实到居民行动,街道印发宣传3000余份宣传手册,内容简单通俗生活化,易学易用易传播,让辖区居民迅速理解和掌握社区征信条款内容,明白哪些行为鼓励做、哪些行为不能做。

二是常态化宣传。各社区每月党员活动日集中宣传征信政策;每月印发一期“民情通告”,介绍征信相关政策,并在社区宣传栏公布典型案例;每季度召开一次“诚信社区会”,各社区交流信用建设经验。

三是多渠道推广。充分运用美篇、微信公众号为主的线上媒体,结合网格定期碰碰头、现场见见面为主的线下方式,同步利用社区LED宣传屏、广播电视等舆论阵地,构建全方位、多渠道、立体式传播网,在辖区内营造了浓厚的“知信、重信、用信、守信”氛围,为街道信用体系建设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和群众基础。2019年,街道层面共开展集中宣传300多场次,受众人群 2.5 万人次。

三、强化结果运用,让“信用有价”成为全民公识。

一是信用信息覆盖面广。征集各社区“网格+信用”、“志愿+信用”、“党建+信用”等各方面内容,根据信用主体、行为影响程度等要素,设定村容村貌、公共秩序、村居建设、移风易俗、文明道德、公益事业、村级管理等多层面扣分和加分细则,按照全市标准,依据分数高低依次划分为“AAA、AA、A+、A、A-、B、C、D”8个信用等级,其中,C 级被予以警告,D 级被列入诚信“黑名单”。

二是信用管理成效明显。2019年,街道在荣成社会信用管理系统上报市级正面信息1977条、负面信息6条,在荣成市村居信用系统上报正面信息25216条、负面信息45条,社会公益捐款信息2301条;上报2条激励措施信息并经市信用中心审核通过;设立镇级基金10万元,累计使用5万元,年度镇级基金累计使用占比50%,17个农村社区全部完成村级信用基金发放工作,累计发放总数额190592.7元,使辖区内2739人受益;在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培养刀笔油画专业队伍80余人,花村花匠队伍200余人,从街道征信基金中提取专项资金3万元,优先采购信用等级较高的居民作品作为街道各类表彰大会奖品,以此建立起全民诚信、互利共赢的乡村产业发展氛围。

三是负面惩戒限制。建立信用信息公示制度,各社区通过召开征信联席会议和张贴公开栏等方式,公开诚信“红黑榜”,对诚信模范组织、个人以及严重失信行为进行公开公示,形成对失信者的社会性惩戒。对于失信居民,通过分数等级减、福利待遇减、信誉名誉减“三个减”,限制其享受相关服务,真正让“信用有价、守信有益”成为全民共识。

四、做实城市社区、企业共建共享,放大整体效应。

一是规范城市社区诚信考评体系。对5个城市社区全部实行诚信考评,建立社区事务调度重点,对包括物业管理、环卫保洁、民生热点问题解决答复等系列工作进行统一调度管理。2019年,通过“港湾大妈”式的管理服务,共解决各类民生问题1124件,平均每个问题解决时间为0.8天,效率同比提高了150%。同时,不仅对社区业务考核,还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一一考评,排出名次,激发社区干部的干事热情和工作积极性。

二是以“信治”作为主抓手。把“党建+信用”作为基层治理的主线,完善城市社区居民、在职党员信用管理实施办法,2019年,建设星级文化信用楼道20个,公开居民信用信息近2万条,城市社区发展成为具有共同情感联结、共同文化凝聚、共同和谐建设的“命运共同体”;积极推动信用进企业,为辖区内信用等级较高的11家企业发展10名党员、32名入党积极分子,拨付党建经费1000余元,为信用等级为A+的广信食品改造党员活动室;对辖区内13家失信黑名单企业逐一要求签订信用修复承诺书。越来越多的居民和企业从“要管我”转变为“我要管”,形成了“人人讲诚信、处处显诚信、事事论诚信”的浓厚氛围。

三是商圈管理为主载体。渔人码头社区将信用与商圈管理相结合,组织签订了《渔人码头商圈诚信经营公约》,发放了包含商户电子证照和信用信息等内容的商家信用二维码300余张,并将商户信用二维码按不同类别进行集中展示,便于市民查询和监督,社区根据商户信用分值的高低定期发布诚信商户名单,通过微信、公开栏、广场文艺活动等形式,加大对守信商家的正面宣传。通过信用管理有效激发各方诚实守信经营和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,共同打造“诚信商圈”“诚信社区”。四是推行“征信+渔港+船东+银行”的联合奖惩机制。在辖区8处渔港码头全部建立渔港协会,对渔船进行严格监控,建立船只诚信档案,进行征信评分。征信评分及降级情况由街道渔办汇总,每月以《情况通报》的形式送达至中国银行、农商行等金融单位,建议对违规渔船进行缓贷、催贷直至停贷。

五、下步措施。

一是突出信用主题,构建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。依托“党建+信用”体系建设,以城市社区党组织为中枢纽结,凝聚周边商铺、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的共建力量,由专业社会组织工作人员采集小区居民日常信用信息,每月上报到街道对小区居民进行信用加减分,督促居民按时交纳卫生费、水电费等基础费用,营造整洁良好的小区环境,创建诚实守信、文明和谐的社区。

二是发挥街道“龙头”作用,强化城市社区“堡垒”聚合功能。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运作,保证精致化服务。同时,在城市社区中建立街道首家信用银行,每个城市社区每月要召开信用表彰大会和信用集市,以信用币、信用徽章、信用名片等方式,开展“信用积分”兑换活动。辖区内商户通过免费提供商品或服务获取积分,党员群众利用积分兑换奖励,形成信用资源“可存储、可兑现”的良性循环。

三是用好街道信用基金,形成全员参与的信用氛围。农村社区方面,各村研究确定本村征信基金与信用积分换算标准,选定信用等级高的村内商店合作,凭积分换商品,同时鼓励居民储存信用积分,让信用积分呈现出一定的货币属性;6月底前,大鱼岛社区完成“信用超市”建设,各村按市级信用便民利民服务场所建设标准完成改造。

四是强化信用评价规范,拓展信用评价范围。将信用建设与农村党建、新时代文明实践、网格管理工作深度融合,要全面、准确、及时地采集、记录重点人群和普通居民信用信息。对承担各项工作任务的党员干部、网格员、协管员进行征信奖惩分要严格把关,加大失信惩戒力度。各村每季度提报影响环境管护、违反村规民约、不遵守工作纪律或严重影响工作开展等方面负面失信信息不得低于5条。4月底前通过网格、志愿服务引导居民扫描关注“信用荣成”微信公众号、下载信用APP,各村每月通过微信群发布信用评议、信用红黑榜及优秀典型事迹。信用信息每百户每月上报超过20条,信用APP下载比率不得低于50%,信用建设村民知晓率超过80%。

五是搭建智慧平台,搭建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的新体系。各村充分运用成立的各支志愿服务队伍,广泛引导志愿者全领域参与信用建设。4月底前,牧云庵村补充完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设;5月底前,炮台东村完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设。倡导各村建立关心关爱弱势群体的“暖心食堂”、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便捷及代理服务的“便民服务社”、对闲置生产生活物资或捐助物品进行共建共享的“诚信共享屋”。6月底前,牧云庵、西车、炮台东均需完成“暖心食堂”建设并投入使用;8月底前,其余社区在“便民服务社”、“诚信共享屋”中选择设立1处并投入使用。

信用荣成微信公众号
市场主体信用监管微信公众号